公共管理学院第29期研本科研一体化暨第149期研究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作者: 来源: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5-05-09 浏览: 47 次
为深化公共管理学院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促进科学研究的互动交流与知识共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传递学术思想与观点,学院于2025年5月7日,在汇文楼124教室成功举办第29期研本科研一体化学术沙龙暨第149期研究生学术沙龙。青年教师范家绪、赵绪帅、唐璐以及16位研究生、本科生参与本次活动,7位同学汇报了学术成果。
汇报环节,研究生范闻纾、丛格飞、张浩、李晴晴、刘霄玚、胡琮浩以及本科生何静同学,分别就各自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架构、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详细汇报。论文题目分别是《辽宁农业科技人才趋势变化及预测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嵌入政府治理:范式革新、价值问题与回归路径》《标准化治理何以推进数字政府政务服务建设——基于我国省市县150起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复杂利益冲突下的公共数据治理策略何以优化?——基于多主体动态博弈演化模型的解释》《制度性调适的第三空间——政务服务热线中大模型应用的同构化悖论》《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传统工业高质量发展:逻辑机理、问题堵点与现实路径》和《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法治保障研究》。
范闻纾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她对当前辽宁农业科技人才进行了预测,从人才结构和类型两方面出发,发现了人才外流、结构单一、人才类型不均衡等问题。最后,她从科技创新、可持续理念和产业化经营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进路,以期助力辽宁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建设。
丛格飞通过介绍人工智能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让大家了解到人工智能算法在推动政府治理范式革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价值问题。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回归路径,以期综合平衡技术效率与公共价值。
张浩阐述了在数字政府建设的背景下,政府服务标准对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性。相较于过往的质性研究,他采用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量化方法,将我国150个省市县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标准化政务服务治理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破解治理碎片化、优化政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晴晴通过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展示了数据监管方、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的动态策略选择。同时,她利用政策仿真模型进一步证明了构建公共数据开放生态需要适度的监管力度、增加激励措施促进数据共享以及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以推动公共数据价值的进一步释放。
刘霄玚聚焦于“制度性调适的第三空间”,以制度同构理论和技术调适理论为框架,揭示了大模型应用中的“同构化悖论”。他提出了“适应性调适”理论模型,通过解构DeepSeek对地方性知识的消解效应,构建了“技术刚性-制度弹性”动态平衡分析矩阵,并提出了三重调适路径。这些路径为破解政务数据共享中的效率与公平矛盾、优化大模型在地方应用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推动了技术治理从“单向赋能”向“双向共生”的转型。
胡琮浩阐述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现实意义。他认为东北地区现存生产力新质化程度不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以及高技术人才短缺等关键“堵点”。为此,他提出了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现代化步伐的建议,以期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何静通过分析我国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收集了我国居家养老的相关法律,结合现实案例为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相关法律以及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优化路径。
汇报环节
汇报结束后,范家绪、赵绪帅和唐璐三位老师依次进行了细致点评与系统总结,充分肯定了同学们选取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城市治理、居家养老及农业人才等前沿研究课题,并围绕论文选题、框架设计、文献综述及核心观点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专业指导。他们建议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容聚焦、明确研究方向,并深入挖掘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此外,老师们特别强调,同学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保持学术创新意识,在持续探索中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与综合素质。
至此,本期研本科研一体化学术沙龙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不仅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深入了解公共管理领域前沿研究的学术平台,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更通过师生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热情,实现了知识的共享与学术的共同进步。
师生合影
图文:刘霄玚
一审一校:赵绪帅、范家绪
二审二校:李岩
三审三校:邵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