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第151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作者: 来源: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5-05-23 浏览: 32 次
为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活跃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院良好学风建设,公共管理学院于2025年5月16日在汇文楼123教室成功举办第151期研究生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公共管理评估方向2023级研究生马甜甜、赵天琪、李缨君、刘伟凡、郭营营、赵慧茹以及数字公共治理方向2024级研究生殷睿晗、朱云琦、马吉红、高梦瑶、高静敏、张桢、张浩、刘颖、石琬瑶十五名同学召集,王鹤春老师和马胜利老师参与并进行点评。
学术沙龙现场
政策评估理论:从经典范式到本土实践
在政策评估理论板块,马甜甜同学以《公共政策评估之对比分析法》为题,阐释“前后对比法”作为量化评估的核心范式,指出目前常用的双重差分法、断点回归法等都是对这种基本技术范式的具体应用。高梦瑶同学以《实证主义政策评估理论》为题,探讨了实证主义政策评估理论依据客观事实和数据,通过严谨的实验、观察与统计分析,对政策的投入、过程及产出进行量化评估。石琬瑶同学在《国际视角与本土化思考》中,介绍欧美成熟评估体系的同时,提出融合传统治理智慧构建中国特色评估模式,引发对评估理论本土化的深度探讨。
马甜甜、高梦瑶、石琬瑶汇报分享
因果推断方法:方法论创新与应用边界
高静敏同学分享的是《合成控制法》,提出通过构建“反事实”控制组解决单一处理组的效应估计难题,为小样本场景提供新路径。殷睿晗同学以《双重差分法》为题,结合经典案例详解DID的平行趋势检验与潜在偏误处理,强调其在因果推断中的关键作用。马吉红同学通过分享《断点回归》,揭示临界值处的因果效应识别逻辑,展现该方法在政策效果评估中的精准性。朱云琦在《工具变量法》为题的汇报中,深入探讨了PM2.5浓度对每日非意外死亡的影响。通过选择边界层高度和风速作为工具变量,有效控制了混杂因素。
高静敏、殷睿晗、马吉红、朱云琦汇报分享
管理理论与实践:从微观技术到宏观架构
在管理理论应用领域,刘伟凡同学汇报的是《综合效益评价》,他基于信息熵理论阐释熵权法赋权逻辑,为多指标评价体系提供客观化方法。赵慧茹同学以《标杆管理法》为题进行汇报,她以湖北E市为例,横向与标杆对象S市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了解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状况;纵向比较E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各个标杆领域的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张桢同学的《复杂性理论》汇报,揭示复杂系统的涌现性与适应性特征及其在多领域的应用潜力。郭营营同学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管理理论》的汇报中,结合房地产项目案例,构建开放闭环系统的反馈控制模型,强调理论对环境资源管理的指导价值。
刘伟凡、赵慧茹、张桢、郭营营汇报分享
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扎根现实的学术回应
实证研究板块聚焦中国治理实践。张浩同学汇报的题目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他构建包含21个指标的评估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揭示31个省份发展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赵天琪同学汇报的题目是《地方政府创新何以持续:基于“政绩安全区”的组织学解释》,本文以“制度-实践”的松散耦合关系为理论基础,对H市智慧城市项目的创新过程的进行过程追踪。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与政绩生产之间存在一个“政绩安全区”的中介机制,通过这个机制的作用,地方政府积极地化解政绩风险。李缨君同学汇报的《理性选择与认知差异》,基于三类运动式治理案例,构建基层政策执行的双重解释框架,回应国家治理与基层实践的衔接难题。刘颖同学则以《批判性理论》为题,通过案例分析这一理论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揭露媒体话语中的霸权叙事。
张浩、赵天琪、李缨君、刘颖汇报分享
汇报结束后,王鹤春老师与马胜利老师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点评。王老师肯定了同学们选题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针对汇报内容,他提出两方面建议:在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需确保数据可靠,定性研究应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在理论框架构建中,鼓励同学们立足经典理论,同时勇于突破创新。马胜利老师对同学们的研究热情表示赞赏,认为年轻学者的创新思维能为传统研究领域注入新活力。他结合自身科研经历,针对不同研究主题,建议大家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强调学术研究应服务于社会需求。
至此,本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师生合影
图文|殷睿晗马甜甜 翟晓雪
一审一校|王鹤春马胜利
二审二校|李岩
三审三校|邵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