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师岁月植温煦,九载归怀谢师恩——“我的MPA时光”主题征文系列活动
作者: 来源: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5-10-31 浏览: 10 次
若要给我的校园时光贴个标签,“沈阳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一定是最清晰的那一个。正是那段岁月,为我的人生埋下了太多温暖与力量的种子。如今,当第一届MPA校友会的邀约穿过九年光阴递到我手中,指尖触到“沈师”二字的瞬间,那些埋在记忆里的种子便即刻抽芽,长成满溢着眷恋与感恩的藤蔓——原来无论后来的身份如何变化,我始终是那个念着母校、记着师长的沈师学子。
十年光阴弹指过,硕士岁月却仍似昨日画卷,每一帧都浸满温热的印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中途能暂别喧嚣、重返沈师校园静心研学,本是命运馈赠的珍贵礼物。在这里,我被浓厚的学风包裹,与良师益友相伴,在公共管理专业的课堂上汲取养分,在学术探索的路上积蓄力量——那些日子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足以滋养一生的底气与勇气。此刻千言万语凝于心,最终都化作一句诚挚的告白:感恩每一位引我前行的师长,感恩这片给予我力量的校园。
这份感恩的分量,最重的那部分属于我的导师赵小汎教授。初入硕士阶段时,我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尚有诸多空白,而这恰是赵老师深耕多年的研究方向。当我怀揣忐忑与热忱,向他表达跟班学习的渴望时,他笑着点头应允,为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此后两年,无论是给本科生讲授的基础课,还是为学术研究生开设的进阶课,我从未缺席过一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正是这日复一日的跟学,让我逐步补齐专业短板,实现了从“入门”到“熟练”的质的飞跃,也为后来的职业道路筑牢了自信的根基。
赵老师给予研究生的导育培养,从来不止于课堂之上。他为我拨开学术迷雾,手把手教我梳理课题思路、掌握研究方法、打磨论文措辞;我的毕业设计问卷,导师逐字逐句修改了六遍,小到一个标点的用法,大到逻辑框架的搭建,都细致入微地指导;即便事务繁忙,我的每一个疑问,导师总能抽出时间耐心解答,给出精准而中肯的建议。为了让我的课题调研更扎实,导师还两次带领学术研究生与我一同奔赴实地,亲授一手资料收集的技巧,用行动践行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治学理念。在导师的鼓励下,我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参与课题研究、走进学术交流会场,每一步成长都超出了最初的期待——这份知遇之恩,早已刻进我的人生轨迹里。也正是在我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读研期间我的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六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与学术论文亦屡获认可:2015年斩获辽宁省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二等奖、辽宁省国土资源自然学术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2016年再添佳绩,荣获辽宁省国土资源自然学术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导师毫无保留的教学与点拨,不仅帮我构建起对研究领域的系统性认知,更让我深化了对学科内核的理解,成为这段求学时光里最坚实的收获。
师恩如灯,照亮前路的远不止赵小汎教授。赵敬丹院长的宏观视野、王海燕院长的严谨治学、邵祥东副院长的务实指导,以及索柏民书记的温暖关怀,陈国宏老师、芦刚老师、李斌老师、金福老师、王家宝老师的倾囊相授,还有柏琳老师、张韬老师、郭蕊老师、郭媛媛老师、霍文华老师的悉心陪伴——他们在课堂上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学术活动中给出的每一条建议,在论文答辩时提出的每一个疑问,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那些让我茅塞顿开的点拨,都化作了我成长路上的养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在硕士求学路上遇见这样一群用心育人的师长,是我此生莫大的幸运。
而这份幸运里,最温暖的日常牵挂,当属我的班主任李岩老师。她总像一位细心的大家长,把我们这群年龄有差、需求各异的学生放在心上,从学习上的选课指导、论文进度跟进,到生活里的宿舍协调、情绪疏导,大小琐事都被她打理得妥帖周全。那些日子里,常能看到她为琐事奔波得目不暇接,甚至偶尔因忙碌错过饭点、难得安稳休息;我曾偶然得知,她的孩子生病时,竟要带着孩子到办公室坚守,只为不耽误我们的学业安排。这份毫无保留的付出与敬业,每次想起都让我心生敬意,也让我懂得何为“师者仁心”。更要感谢学院与研究生院的所有老师,是他们用专业与温暖,为我们搭建了安心求学的港湾,让这段青春岁月满是被呵护的感动。
不仅有师长的关怀,同窗与学弟学妹的善意,也为这段时光添了许多暖意。许思维、宁婉君两位温婉聪慧的师妹,在我毕业设计课题前期调研时,她们主动陪我奔赴红海滩湿地实地考察,一路帮我记录数据、整理素材,让奔波的调研多了份并肩的安心;还有本学院可爱的本科生吴雪飞、胡冠琦,当我为三次问卷调查的后期统计汇总犯难时,他们主动伸出援手,细致地核对每一组数据、梳理每一份问卷,帮我攻克了最繁琐的难关。这些细碎却真挚的帮助,像点点星光,照亮了我的求学路,也让我深深记得:沈师的时光里,从不缺双向奔赴的温暖。
那段硕士时光,是我生命里鎏金般的岁月,每一段记忆都浸着纯粹的热爱。那时的我,像海绵渴求水分般渴望知识,总觉得时光不够用——课余时四处打听各学院的特色课程,把日程表填得满满当当,从公共管理的核心课到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只要能拓宽视野,便从不肯错过。傍晚的图书馆是我的“秘密基地”,暖黄的灯光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笔尖划过纸页的窸窣声交织,成了最动听的旋律。我常常待到闭馆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地收拾书本,走在静谧的校园里,晚风拂过脸颊,带着青草与花香,满是求知的踏实与满足。
那段时光里的温暖,更藏在寝室室友们的朝夕相伴中。我们四位研究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却因这场硕士求学之旅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情谊。清晨,总有熟悉的声音互相唤醒,一起迎着朝阳奔赴课堂;夜晚,我们围坐在书桌旁,分享一天里课堂学到的新知、课题遇到的困惑,连琐碎的日常都满是烟火气。学业上从不含糊,谁整理了清晰的课堂笔记,总会主动分享;遇到跨领域的疑难问题,我们便凑在一起,你讲一点专业视角,我补一些理论逻辑,掰开揉碎了直到彼此都懂。生活里更是彼此的依靠:记得毕业答辩前的一个凌晨2点,我高烧40度、浑身发颤,室友们没半分犹豫,架着我就往医院冲:有人攥着病历本跑前跑后挂号缴费,有人坐在病床边反复用温水擦我的额头,整夜没合眼。后来室友生病卧床,我便每天帮她买热乎饭、换干净被褥,冬天用冷水洗她换下的衣物,手冻得发红发痒,可看着她痊愈的笑,心里比揣了暖炉还热。现在想起那些日子,苦是真的苦,但那份想护同窗的心意,比什么都真切。偶尔谁因压力大情绪低落,几句掏心窝的鼓励、一个温暖的拥抱,就能驱散所有阴霾。这份“齐头并进、彼此照亮”的默契,让异乡求学的日子少了孤单,多了满溢的暖意,也让我真正读懂了同窗情谊的珍贵重量。
如今回想起来,校园的每一处景致都清晰如昨:教学楼里匆匆赶课的身影,林荫道上秋日飘落的金黄银杏叶,操场边傍晚时分温柔的霞光,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最难忘毕业那天,我们全班同学身着学位服,簇拥着亲爱的老师们站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前,快门按下的瞬间,笑容与霞光一同定格,成为了永恒的记忆。如今再翻起那张毕业照,指尖触到的不仅是照片的温度,更是那段岁月里纯粹的热爱、真挚的陪伴与满心的幸福。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亲爱的沈阳师范大学,我的母校!是您为我的人生画卷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您为我搭建了更高远的平台,让我能带着您赋予的底气与自信,从容应对往后的每一次挑战。今日收到校友会的邀约,仿佛即将重返熟悉的校园,与师长同窗再叙旧情,满心都是期待与欢喜;未来,我亦会带着这段硕士岁月赋予的温暖与力量,继续笃行不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的培育,不负老师们的殷切期望!
两载沈师路,一生母校情。这段以“沈阳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为名的时光,终将是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铠甲与最温暖的光,指引我在人生的征途上,步履不停,向阳而行。(2015级MPA校友 徐育红)
图文|徐育红
排版|梅傲寒
一审一校|李岩
二审二校|邵祥东
三审三校|孟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