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公告

联系电话: 024-8659 2418 我们恭迎您的来电!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三载沈师暖,一生管理情——“我的MPA时光”主题征文系列活动

作者:  来源: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5-11-01   浏览: 10

走入熟悉的沈阳师范大学汇文楼,那抹书香气不时激荡着我的记忆,各种细碎的画面随着这缕清香逐渐清晰、连贯起来。2015年到2018年这三年,我穿梭在这座校园里,细细体味着师生情的暖意、同窗情的热忱;在学院的托举下,我收获了比“校园归属感”更珍贵的成长精华。如今再度回望,每一段记忆都浸着对母校的感恩,藏着我从IT行业的迷茫里,一步步走向教育领域的人生密码。

一、师生暖:凌晨邮件里的学术微光

师生间的暖意,最难忘的是那个凌晨——前一晚深夜将数据困境整理成邮件发给导师,想着等老师忙完手头的事或许能看到,没想到凌晨4点,手机屏幕突然亮起——竟是导师的邮件。研二敲定毕业论文选题时,我选定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型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可动笔后才发现,核心数据采集成了“拦路虎”:智慧设施的使用率、居民满意度调研的样本量严重不足,连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部分公开数据,都找不到完整版本,整篇论文的分析像“缺了一块关键拼图”。

点开附件,先看到的是我那篇布满红色批注的论文初稿:“此处可补充沈阳浑南智慧社区的实践案例,增强说服力”“城市应用场景分析需增加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对比维度,数据更具层次感”,每一处修改都精准戳中我的瓶颈;更让我惊喜的是,附件里还躺着一个命名为“沈阳智慧城市调研数据”的压缩包。盯着邮件发送时间,再想起前一天导师说过“一直在赶省级课题结项报告”,我忽然明白:这封邮件,是他凌晨3点多忙完课题后,拖着疲惫的身体专门为我的论文整理的。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帮我找到这些数据,导师特意联系了沈阳市信息中心的领导,还跟相关部门反复沟通,才拿到那些“非公开但可用于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论文修改的日子里,导师陪着我改了一稿又一稿: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搭建逻辑,到案例分析的论证,每当我卡壳时,他总能给出具体、可落地的建议。答辩那天,当答辩组老师宣布“论文通过”,并给予我认可的眼神时,我攥着论文稿的手微微发烫——这份认可的背后,是指导老师用无数个深夜铺就的学术台阶,也让我第一次真切读懂MPA教育“扎根本土、服务地方”的深意。

二、同窗情:盘锦田野间的协作力量

同窗间的暖意,藏在盘锦城乡田野间的并肩调研里。研一的一次社会实践课上,学院特意组建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跨年级小组,我们20多个人跟着导师,分成4组下沉到盘锦周边的乡村,开展“新时代城乡建设与民生发展”调研。我所在的小组,恰好负责“乡村智慧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组里有两个本科生妹妹,每次入户访谈都主动拎着问卷袋,蹲在村民身边耐心记录需求;同组的研究生师弟是行政管理专业出身,擅长数据分析,每次调研结束后,他都会留在住处帮大家梳理问卷数据——大量杂乱的农田收成、村民收支信息,要整理完善并分析到深夜。我们坐在村里的新型稻田生态园内汇总成果:本科生妹妹把村民的田间生产数据、农作需求意见,按多个维度分类整理得清清楚楚;师弟用图表直观呈现出不同年龄段村民对智慧设施的接受度差异;我则结合论文里的智慧治理理论,试着提出一些基于智慧农村生产应用的优化建议。

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白板上画满的分析图表,凑成了最鲜活的“实践教材”。后来这份调研报告被纳入学院社会实践成果汇编,但比荣誉更珍贵的,是这段一起在田野里奔走、在灯光下协作的时光——它让我读懂了“团队协作”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分量,也为我后来的创业积累了“倾听需求、解决痛点”的核心能力。

三、母校托举:图书馆与实验室里的创业启蒙

学院的资源平台,是我创业路上最坚实的“启蒙课堂”。读研时,我萌生了做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想法。调研教育产品时发现,很多孩子因为阅读速度慢,不仅在考试中浪费时间,还逐渐对阅读失去兴趣,甚至因题目理解不深产生厌学、偏科问题。于是我想:能不能找到一套方法,帮孩子们提升快速阅读能力?

抱着这个念头,我走进学校图书馆,在“教育类”区域的书架前翻找,竟发现了近20本关于快速阅读、阅读理解的书籍。从那以后,只要有空,我就泡在图书馆:早上8点开门就进去,先把书按“基础方法”“实战技巧”“案例分析”分成三类,再将同类书籍整理到一起,每本都逐页做笔记,把不同作者提到的“用眼方法”“图像翻阅法”“一目十行法”等一一对比梳理;晚上闭馆前,再把当天总结的方法写成思维导图。三个月下来,我的笔记本记满了好几本,慢慢梳理出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方案——后来用这套方案帮孩子提升阅读速度,最快能达到每分钟6000—10000字,阅读理解率还达到70%以上。

更幸运的是,学院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完善的资源,让我和几位同学的创业想法有了落地土壤。我们计划开发一套高考志愿填报数据系统,辅助规划师和家长完成志愿填报工作。白天,我们在课堂上学公共管理的系统课程;晚上,就凑在自习室讨论系统框架:有人负责收集历年招生数据,有人做算法设计,我则把在图书馆学到的“数据分类与整合技巧”,用在志愿匹配模型的搭建里。遇到技术难题时,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为我们开放了使用权限;学院老师知道后,还特意联系了学校软件学院的教授,给系统的数据分析模块提专业建议。

2018年毕业时,我们的系统已经覆盖了辽宁省内所有地市;后续通过品牌建设,又陆续服务了近百家培训机构、上百位不同岗位的老师。每次看到老师们用我们的系统帮学生规划未来,我都忍不住想起图书馆里伏案整理笔记的夜晚,想起老师帮我找论文数据时的耐心——是母校的藏书、实验室、自习室,还有师生间的暖意,为我们的创业梦撑起了一片天。

如今离开沈师多年,我还会时常翻出当年的论文稿、图书馆借阅登记卡,还有社会实践时的合影。那些带着老师红色批注的纸张、记满快速阅读方法的笔记本、田野间的调研照片,都在提醒我:从IT行业转型到公共管理研究,再到投身教育创业,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母校的托举。导师凌晨的邮件教会我“做研究要较真,做事情要用心”;同窗的并肩教会我“协作才能走得更远”;学院的平台教会我“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藏在MPA时光里的温暖与力量,早已成了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底气。

感谢您,沈阳师范大学;感谢您,管理学院;感谢您们,给我这段滚烫的MPA时光。它让我明白,母校从不是一座静止的校园,而是当你走向远方时,回头总能看见的那束光——那束光里,有老师的叮咛、同窗的笑脸,还有图书馆里永不熄灭的灯火,指引着我在未来的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2015级MPA研究生 乔勇军)


图文|乔勇军

排版|梅傲寒

一审一校|李岩

二审二校|邵祥东

三审三校|孟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联系电话:024-8659 2418
  • 联系邮箱:glxy2006@126.com
  • 联系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

电话:024-8659 2418

邮箱:glxy2006@126.com

Copyright © 2004-2018 All Right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