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MPA时光三叠——“我的MPA时光”主题征文系列活动
作者: 来源: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5-11-04 浏览: 10 次
人生中总有一些时光,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它不同于无忧无虑的少年锦时,也不同于按部就班的职场岁月。它是一段主动选择的跋涉,一次在喧嚣中的沉潜,一场思想与情怀的双重洗礼。于我而言,这段时光的名字,便叫“MPA”。
一叠:灯影下的行囊
我的行囊,总是在黄昏时分被匆匆拾起。里面装着的,是结束一天工作的疲惫,和即将奔赴课堂的期待。从单位到校园的那段路,是我身份的转换带,我必须像切换电脑程序一样,迅速从一名公务员,切换回一名学生。
记忆里的许多夜晚,是被卧室里的灯光点亮的。那光晕下,摊开的是知识的海洋。那些拗口的名词、复杂的模型,曾是我求学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我在文字的迷宫里兜兜转转,时常困顿不已。而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是同事们的休闲时光。一念之间的动摇,并非未曾有过。
但动摇之后,是更深的坚定。支撑我的,并非那一纸文凭,而是内心深处一个朴素的声音:“你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你尚未看清。看清之后,你应能做得更好。” 这“更好”,是为了我经手的那份文件能更贴合民心,是为了我参与的那项政策能更精准落地。这盏灯,照亮的不仅是书页,更是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它从一句口号,变得具体而清晰,沉甸甸地落在了我的行囊里,成为我此后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二叠:思辨中的重塑
如果说奋斗是这段时光的底色,那么思辨便是其中最亮眼的纹路。MPA的课堂,从来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一场场思想的激烈碰撞。在这里,“存在即合理”是最大的惰性。我们习惯于对每一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公共政策发问:“它的价值何在?效率如何?公平吗?”老师像一位高超的琴师,拨动我们思维的琴弦。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关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我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却又在交锋中瞥见真理的更多维度。
这种思辨,悄然重塑着我的认知。它给了我一副“透视镜”,让我能越过日常琐碎的藩篱,去洞察事物背后的机理与逻辑。从前,我在税务系统工作,看到的是税务里一个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现在,看到的是一张由利益相关者、制度约束、资源分配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从简单的“动手去做”,转变为系统的“谋定而后动”。
这是一种真正的“进阶”。它让我明白,公共管理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它更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它要求我们既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冷静理性的头脑;既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也要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三叠:前行中的薪火
站在今日,回望来路,那一段追寻MPA的时光已然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实践中的真切体悟、师友间的智慧启迪,所有这些珍贵的收获,如今都已化作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底气。
我相信,我们这批MPA人散作满天星,必将照亮更多角落。当我在税务系统推动一项民生实事时,会想起课堂上学过的参与式治理;当我在单位参与政策制定时,会运用老师传授的政策分析方法;当我面临复杂公共问题时,会借鉴同学们分享的多元视角。这段求学经历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份责任担当,一盏不灭的明灯。
展望未来,我仿佛看到我们MPA人正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光热:在政府机关,我们以专业素养提升治理效能;在公益组织,我们用创新思维解决社会问题;在企事业单位,我们秉持公共精神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可能岗位不同、领域各异,但我们共享着同一个精神底色——那就是在MPA时光中扎根生长的公共服务理想。
这份理想,犹如不灭的薪火,必将在我们一代代MPA人手中传递。我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用我们在MPA学习中收获的知识、能力和情怀,去温暖这个世界,去建设更好的明天。让我们怀揣这份从母校汲取的智慧与力量,在各行各业继续书写MPA人的使命与担当。
愿这MPA之火,永远燃烧;愿这服务之心,永远跳动。我们将带着母校的嘱托,在公共服务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让MPA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2025级MPA研究生 蓝中学)
图文|蓝中学
排版|梅傲寒
一审一校|李岩
二审二校|邵祥东
三审三校|孟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