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校为帆,向未来远航——“我的MPA时光”主题征文系列活动
作者: 来源: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5-11-05 浏览: 10 次
沈阳师范大学的银杏与星光,载着我奔向公共服务的远方。
第一次踩碎汇文楼前的银杏叶时,我还攥着皱巴巴的MPA录取通知书。2023年的秋天,北方的风把满树金黄吹得簌簌落,一片银杏叶正好落在我摊开的《公共管理学》课本上,叶脉里还沾着午后的阳光——那是我与沈阳师范大学MPA的初遇,后来才知道,这片叶子会陪着我,走过无数个为“公共服务”心动的瞬间。
小组讨论的教室总留着一盏长明灯。记得那次为“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案例争执到很久,我坚持要把“智能设备教学”纳入方案,认为这是未来趋势,而同学却红着脸反驳:“老人连手机解锁都费劲,你让她学智能缴费?公共服务不是装样子,得先接住老人的‘怕’!”我们翻遍了图书馆借来的案例集,连外卖送的包子凉了都没察觉,直到组长从包里掏出妈妈腌的萝卜干,笑着说“先垫垫,吵赢了我请奶茶”。最后我们改方案时,特意加了“邻里互助岗”——让社区里的年轻人帮老人操作设备,再由老人教年轻人包饺子。后来去社区试点,看着王奶奶握着我的手,把智能水表的操作步骤记在小本子上,我突然懂了:那些面红耳赤的争执,哪里是争对错?是我们这群MPA人,在试着把“公共服务”的温度,揉进每个具体的人的生活里。
学院的实践平台,是我触摸“真实公共管理”的第一扇窗。去年春天去城郊乡镇调研“乡村养老服务”,我们跟着导师走了三个村子。在最偏的李家村,78岁的张爷爷坐在漏风的堂屋里,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养老补贴申请表,说“跑了两趟镇里,还是没弄明白怎么填”。那天我们蹲在灶台边,一边帮张爷爷整理材料,一边听他说“孩子们都在外地,要是能在家门口办这事就好了”。回去后,我们连夜写了《乡村养老服务“下沉”建议稿》,把“流动服务车”“代办员制度”写进方案里。三个月后,镇里真的派了服务车来村里,张爷爷特意给我打了电话,声音里带着笑:“姑娘,我拿到补贴了,还在服务车上测了血压!”那一刻我站在汇文楼前,看着飘落的银杏叶,突然觉得“公共管理”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它是帮张爷爷填好的表格,是开进村里的服务车,是我们这些学生,真的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踏实。
导师的邮件,总在深夜里亮着微光。有次我写《基层政务服务优化》的论文,因为数据分析出了错,急得想哭。凌晨两点,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导师发了邮件,没想到半小时后就收到了回复。邮件里,她把我出错的数据表格逐行标红,还附了三篇参考文献,最后写着:“泓杉,公共管理的严谨,是对每个数据负责;但公共管理的温度,是知道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等着被看见的人。别慌,明天我们一起改。”第二天早上,导师在办公室等我,桌上放着一杯热豆浆,他翻着我的论文说:“你看这个社区的办理时长数据,要是能再结合老人的反馈,就更有说服力了。我们做研究,不是为了写论文,是为了让政策能真的帮到他们。”那杯豆浆的温度,我记到现在——原来好的导师,不只是教我们知识,是帮我们守住“做公共管理的初心”。
图书馆三楼的旧典籍区,藏着我最珍贵的遇见。有一次为了找“公共服务伦理”的资料,我在书架深处翻到一本1985年的《公共行政学概论》,书页已经泛黄,页边空白里有前辈的批注:“为万民谋福祉,方为公共之魂。”我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后来小组讨论时念给大家听,同学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来读MPA啊”。毕业前最后一次去图书馆,我又把那本书放回原位,特意夹了一片汇文楼的银杏叶——希望后来的学弟学妹翻开它时,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几十年的共鸣:原来我们追寻的“公共服务”,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是一代代人,把心里的光,传递下去。
如今汇文楼前的银杏叶又黄了,我却要背着书包即将说再见了。整理行李时,翻出那片入学时的银杏叶,旁边是社区老人送的小本子、导师批注的论文、小组讨论时的案例集。这些东西,哪里是物件?是我在沈阳师范大学MPA的时光里,被温暖、被照亮、被教会“如何做一个有公心的人”的证据。
以后我会去基层做政务服务工作,会遇到棘手的问题,会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我知道,每当这时,我会想起汇文楼的银杏叶,想起小组讨论时的热包子,想起张爷爷的电话,想起导师的热豆浆——沈阳师范大学给我的,从来不是一张毕业证书,是让我带着“公共服务”的初心,勇敢走向远方的勇气。
浑河的水还在奔流,就像母校的薪火,永远不会熄灭。而我,会带着“沈阳师范大学MPA人”的荣光,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帮老人填一张表,为社区提一个建议,让政策多一分温度。因为我记得,我的MPA时光里,藏着最珍贵的道理——公共服务不是口号,是我们走过的路,帮过的人,是每一滴为别人流的汗水,都闪耀着母校的星光。(2023级MPA研究生 刘泓杉)
图文|刘泓杉
排版|梅傲寒
一审一校|李岩
二审二校|邵祥东
三审三校|孟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