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公告

联系电话: 024-8659 2418 我们恭迎您的来电!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跨越山海,暖意逐梦——“我的MPA时光”主题征文系列活动

作者:  来源: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5-11-07   浏览: 10

当指尖触到沈师MPA录取通知书烫金校名的那一刻,我曾偷偷攥着信封笑了好久——原以为接下来的求学路将会是沿着期待稳步铺展的顺遂旅程。可一个月后,办公桌上突然多了份盖着鲜红印章的工作调动通知,“福州”两个字格外醒目,两千多公里的距离,像突然横在眼前的一道沟壑。一边是心心念念的深造机会,一边是职业路上难得的转折,我对着地图上“沈阳”到“福州”的直线距离愣了许久,最终咬着牙攥紧了通知书:“去福州工作,每周到沈阳上课。”

从那以后,福州长乐机场傍晚的风里,总飘着我双肩包的影子——里面塞着抗寒的冬衣、没改完的工作文件,还有刚打印好的课程预习笔记。福州的湿润海风还沾在发梢,我已攥着机票往登机口跑,每周五傍晚的航班,成了我奔赴沈师MPA课堂的固定约定。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条“周五飞沈阳、周日赶班”的路,会在工作与学业的双重挤压下,藏着那么多“想停下”的瞬间,却也裹着那么多暖到心底的感动,最后变成刻骨铭心的珍贵记忆。

最初的挑战,是和时间“抢跑”的疲惫。每周五下午,办公室的时钟刚滑过16:30,我就攥着书包往电梯冲,生怕晚一步就赶不上18:00的航班。福州的雨季总爱“添乱”,有一次遇上雷暴,我在候机厅坐了整整5个小时,盯着登机口屏幕上不停闪烁的“延误”提示,指尖把周日必须提交的工作报表攥得发皱。每多等一分钟,心口的焦虑就往上涌一分,连喝口水都觉得堵在喉咙里。好不容易等到航班起飞,落地沈阳桃仙机场时已是深夜23点,出机场大巴的瞬间,凛冽的夜风裹着寒气往衣领里钻,乘坐机场大巴到达学校已是凌晨1点,拖着灌了铅似的腿推开宿舍门,台灯下摊着的《政策分析》笔记还没标重点,可我连抬手拧开水龙头的力气都快没了,往床边一坐,眼眶就忍不住发湿。

周日的返程更像一场“硬仗”。上午最后一节课的铃声刚落,我就得背着书包往机场赶,为了赶上15:00的航班,常常连食堂的午饭都顾不上吃。有一次航班因天气备降山东,我在陌生的机场等到凌晨,最后只能改签高铁回福州。周一清晨顶着黑眼圈出现在办公室时,同事拍着我的肩膀打趣:“你这哪是上班,简直是打了一场跨城战役!”

可这些奔波里,总藏着同学递来的暖意。每次我在教室急急忙忙收书包,同桌李晓峰总凑过来笑着调侃:“又要‘打飞的’回福州啦?你这每周跨大半个中国上课,比出差还勤,机票串起来都能绕地球半圈了!”还有同学开玩笑:“下次航班再延误,咱们干脆在机场开‘远程课堂’,跟老师连麦听课!”这些带着打趣的话,像颗颗小太阳,总能让我在匆忙里忍不住笑出声,旅途的累也散了大半。

同学们细致的照顾,让我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入冬后,沈阳的气温骤降,我裹着从福州带来的薄外套,缩在教室角落记笔记。晓峰课间突然塞来一件厚棉袄,衣服上还带着他家暖气的余温:“我妈说这棉袄抗风,你穿着上课,别冻得连笔都握不住!”后来,班长总拉着我、阿升、大姐、老雪去吃东北铁锅炖——咕嘟冒泡的排骨炖豆角裹着浓油赤酱,班长往我碗里夹块贴饼子:“多吃点,下午上《公共管理学》才有劲儿扛住理论题!”热气扑在脸上,连心里的寒气都被烘得暖暖的。那些酸菜白肉、锅包肉的味道,成了我在沈阳冬日里最暖的味觉记忆。

开学后的学习压力,比旅途的累更让人喘不过气。沈师MPA的课程比我想象中难太多:《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要啃厚厚的文献,《政策分析》的案例分析需要反复琢磨,这些任务只能靠周末课后和工作日深夜挤时间做。有一次深夜23点,我在福州的办公室里,一边对着电脑改工作报表,一边翻着满是批注的文献,甚至默默打开购票软件,想取消下周到沈阳的航班,可一想到沈师教室里亮着的灯、同学递来的热奶茶,又默默关掉了页面。

最先察觉到我低落的,是辅导员李岩老师。她在班级群里留意到,我连续两周没在课后讨论里发言——以前我总爱抢着分享自己的看法。她特意发来私信,没多问别的,只说“子路,要是有难处,咱们电话里聊聊”。当我在电话里把“想放弃”的焦虑说出口时,李老师的声音很温和,没有讲大道理,只说:“在职读MPA的同学,谁没熬过撑不下去的日子?但你每周跨两千多公里来上课,这份心就比很多人强了。别慌,要是节奏跟不上,咱们一起调整学习计划。”她的话像一剂定心丸,我握着手机的手慢慢不抖了,眼眶却忍不住热了。

就在我慢慢调整状态时,邵祥东副院长在一次MPA专业讲座后,手里还攥着我的课程作业——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批注,特意叫住了我。“听说你每周从福州飞来上课,”邵院长笑着说,“我算过,光路上来回就得耗掉两天,能坚持下来,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他顿了顿说:“以后学习上有需要,比如想提前要课程资料,或者想申请线上答疑,随时跟我说,学院肯定帮你协调,别让距离绊住学习的脚步。”那句“学院帮你”,让我突然觉得,这段路我不是一个人在扛。

王鹤春老师的鼓励,更像一股暖流,浇灭了我心里的退缩。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先给我倒了杯热开水,盯着我布满红血丝的眼睛看了会儿,没提作业进度,只说:“你这眼睛熬得都快睁不开了,既要上班又要赶路,不容易啊。”他坐在我对面,轻声说:“能坚持每周跨两千多公里来上课,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有的,要是扛不住了,随时来找我,咱们一起想办法。”热水的温度顺着指尖传到心里,我突然就忍不住红了眼,那些憋了好久的委屈,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出口。

除了老师们的关怀,同学们的陪伴也让我倍感温暖。我们班同学,大多和我一样是“在职考生”——大家都有着“周末求学、工作日上班”的经历,更懂彼此藏在忙碌里的难。课后我们会凑在一起讨论案例,有人帮我划重点,有人分享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那些“加油”“别慌”的话,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底气。

慢慢的,在老师们的鼓励和同学的陪伴下,我渐渐找到了工作与学习的平衡点。周五的航班上,我靠着舷窗列学习计划,笔记本上记满要问老师的问题;周日的返程飞机上,我对着笔记总结课程重点,偶尔抬头看窗外的云,觉得奔波也没那么苦了。我开始喜欢踩着沈师校园里的积雪去图书馆,雪踩在脚下咯吱咯吱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上,特别安心;也喜欢在课后和晓峰他们去操场散步,聊聊工作和学习,风里都带着轻松的味道。期末考试时,当我把答卷交上去,心里满是踏实——那些熬到深夜的日子,终于有了回应。我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储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现在站在沈师的银杏树下——冬天时这里积满雪,春天又冒新芽——回望这段MPA时光,心里满是感激。那些曾让我无数次想按下“放弃”键的日子,那些在寒风里赶路、在深夜里啃书的日子,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这段跨越两千多公里的旅程,不是我一个人在跑:是李老师温和的开导、邵院长有力的支持、王老师暖心的鼓励,是晓峰递来的棉袄、班长夹来的贴饼子,是同学们互相打气的话语,陪着我一步步走了过来。

它让我学会了在忙碌里坚守,懂得了在困境里感恩,也让我变得更坚韧、更从容。沈师MPA不仅教会了我知识和能力,更给了我满肚子的暖意——原来所有的奔波与辛苦,都会在被温暖裹着的日子里慢慢发酵,最终在抵达理想的那一刻,绽放出比星光更亮的光芒。而这段带着暖意的时光,会永远留在我心里,成为往后人生里最宝贵的力量。2023MPA研究生  郭子路)



图文|郭子路

排版|梅傲寒

一审一校|李岩

二审二校|邵祥东

三审三校|孟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联系电话:024-8659 2418
  • 联系邮箱:glxy2006@126.com
  • 联系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

电话:024-8659 2418

邮箱:glxy2006@126.com

Copyright © 2004-2018 All Right Reserved.

 

Baidu
map